评论:“开门规划”助城市未来更宜居
[日期:2017-11-24 09:57:15]   来源:南京日报   作者:宋广玉    网友评论 0 打印

  今年7月,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。相关部门坚持开门规划,举办100多场不同人群参加的座谈会,听取他们对城市总规修编的意见和建议;开展在宁规划老专家、创新企业与科创人才、创业大学生、旅游管理部门及企业、国际人士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题座谈;发放调查问卷,请市民提出对规划修编的想法。

  城市总体规划集中体现了城市规划的长远性、综合性和严肃性,涉及城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,也和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,城市发展的落脚点是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,增加群众的幸福指数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,必须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,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,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。南京市此次规划修编开展全方位、全过程的公众参与,进一步问计于民,广泛征集市民对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,既是南京市在城市发展新观念上的一次新实践,也是统筹政府、社会、市民三大主体,推动三者同心同向行动的一次新探索。

  城市该由谁来规划和设计,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喻的问题。以往许多地方偏重于“专业思维”和“权力思维”,也就是把规划和设计的权力悉数交给专业人员、政府官员,由他们来设计和决定城市的样貌、功能。但不可忽视的是,城市是市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,城市运行中有哪些“痛点”,市民们最清楚;城市功能还有哪些“短板”,市民们最了解。做城市规划,如果忽略了市民们的生活体验、意见反馈,就有可能导致某些规划方案实施以后看起来挺美而实际上不接地气,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事与愿违、落下怨言。因此,做城市规划同样要强化“权利思维”,也就是尊重市民的感受、体验和愿望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。

  近年来,南京市越来越重视开门规划。据报道,在此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,有关部门除了问计、问需于南京市民,前不久还邀请多位在宁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,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。这是因为在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已越来越多,他们眼中南京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,将有助于帮助有关部门提升规划工作的水平,并有助于南京城市国际化。这些外籍人士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,对南京的规划提出了不少看起来很“细小”的意见,比如南京的部分路段不方便老人和孩子,部分道路的标线还不够健全,商场应该设有母婴室等等。这些意见,都值得专业人士纳入通盘考虑。

  俗话说得好,“众口难调”。受不同收入水平、居住环境、家庭状况、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,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需求、对于未来的期待都有所差异,也未必都具有全局和系统的理念。因此,尽管大部分市民的意见、建议很可能都有其合理性,但毕竟不可能悉数收纳、一一兑现。如何把尊重大多数与照顾少部分结合起来,如何把理念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结合起来,如何让规划修编在专业性、群众性和科学性之间达成平衡,这都是摆在规划部门面前的考题,也是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
  编辑:闫珺 0阅读:
【 已有(0)位网友发表了看法  点击查看


网友评论查看评论
点击换一张
  • 请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
企业服务